更团结 更美丽 更开放

——我州推动“三个定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红河日报 2025年05月15日

  ●记者 初政艳 

  时序更替,实干前行。

  日夜的轮回,让时光有了纵深,岁月有了层次。

  我们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各族人民的牵挂,对云南工作的关心,对云南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云南考察,赋予云南“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重大使命,为云南在新时代全国战略布局中确定了新坐标、新定位,擘画了云南发展的美好蓝图。

  牢记嘱托,感恩前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红河,汇集了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87%。十年来,全州各族儿女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上新台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结出新硕果,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生动篇章

  走进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小组,天蓝水清花艳,大地铺展多彩画卷,风景如诗如画。一幢幢两层新房在群山的怀抱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有的劳作、有的打理小院、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一幅幸福和谐的乡村图景展现眼前。

  美好的生活得来不易。拉祜寨村民小组曾是集“民族直过区、特少民族村、边境特困村”于一体的深度贫困村寨,2015年年末,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600元。“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山上。以前住在用木头、芭蕉叶、塑料布搭建的窝棚里。”村民王永贝说。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2016年起,当地连续选派敢担当、懂政策、能干事的优秀党员、干部轮流驻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群众人均增收11500元,拉祜寨村民小组实现“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2024年,拉祜寨村民小组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从落后的村寨蝶变成边境幸福村,今昔拉祜族群众生活的巨变,见证了红河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生动实践。

  回望过去,全州上下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州各项工作的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边三好”重要指示精神,红河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繁荣发展,交出了一份团结进步、同心筑梦的答卷。

  这份答卷写在民族地区群众的好日子里——

  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布朗族、拉祜族2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233个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211.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5.49亿元,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这份答卷写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意里——

  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工程,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全力构建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三交”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新格局。强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民族团结、促宗教和顺、促基层治理,全州呈现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经济安稳、人民安康的崭新局面。

  走好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红河县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异龙湖实现“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南盘江干流、泸江干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红河州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

  走进元阳哈尼梯田,层层梯田从山脊绵延嵌入深深的河谷,微风拂过,波光闪烁,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凸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景象,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得益于对哈尼梯田的大力保护,哈尼梯田也释放出强大的绿色动能。从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到阿者科计划的旅游分红,从吃上“生态饭”到端好“金饭碗”,梯田生“金”,生态与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红河绝不是倡议或理想。

  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制定印发《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红河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流域生态补偿、大气联防联控等制度,形成全链条责任体系。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总体思路,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底线,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5%以上。

  加快推动绿美红河建设。全州新增绿地面积470.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72%,林草国债防火道路项目里程及碳中和交易记录均创全国之最,红河州及13个县(市)继续保持“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红河逐步贴上绿美标签。

  青山终不老,绿水总长流。全州各族群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牢固,红土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2025年1月14日,20件越南燕窝干盏顺利从河口口岸入境,实现了云南省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越南燕窝干盏的首票突破。

  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陆路口岸——河口口岸,既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开放前沿,也是中越“两廊一圈”建设的重要节点。

  牢记总书记嘱托,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门户作出红河贡献。

  基础设施“硬联通”实现新提升——

  建个元高速、弥蒙高铁、弥勒东风机场等交通重点工程先后建成;在全省率先实现“国门直通动车”;河口公路口岸南溪河新联检大楼投入使用,出入境旅客年通关能力提升到1500万人次。

  规则标准“软联通”取得新进展——

  云南省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第一张边民互市交易增值税发票落地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互联网+边民互市”贸易监管模式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跨境直通、电子批量”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交往交流“心联通”展现新气象——

  “红河的月亮”中越诗歌朗诵会、中越(红河)边境经济贸易旅游交易会、中越媒体“云上梯田·梦想红河”联合采访、中国红河—越南老街“两国一赛道”国际自行车(公路车)赛接连举办……

  从末梢走向前沿,转身奔向世界,华丽转身的红河,正释放出繁荣发展的无限活力。

  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历史翻开辉煌的篇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破浪前行,红河各族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描绘更加美好的多彩画卷。

红河日报一版要闻 01更团结 更美丽 更开放 初政艳2025-05-15 2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