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掌街小记

红河日报 2025年05月11日

  ◎然普

  平掌街,久闻其名,却一直没有机会涉足。这次,借在绿春之机,终于了却了心愿。

  平掌街,位于绿春县牛孔镇西南方牛孔河南岸的山脊梁上。地势平缓,故叫了这么一个寨名,是哈尼族、彝族杂居的一个寨子。

  阳光灿烂,从寨边东北方向的村委会往西南面的山坡处走,经过几家农户,家家房屋都是钢混结构,一至两层,有的开着门,有的关门闭户。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路面洁净,行走十分便利。走过一小段台阶,踏上平台,“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旧址”的牌子映入眼帘。牌子被风吹雨淋有些陈旧,红色的字却有些耀目。

  说起平掌街,不能不提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这里,曾经是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所在地,现在是县党史学习教育实训基地。

  旧址犹在,而且修葺一新。步入其间,可以切身感受到往日的情景。从入口到上面两个平台,几栋草房掩映在树荫中,办公室、会议室、培训室、住宿区、食堂……房屋简陋,也不多。每栋房屋,似乎都在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岁月。多少人途经这里,多少人在此忙碌、等待,多少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一阵阵曾经的火热气息迎面而来。

  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不仅是几个人的经历,而且是承载着一个地方、一片蓝天下的一段风云涤荡的历史。

  那是已经远去的日子。虽微细,但一点点记起,也是打开了一页鲜活的画册。1949年,风云变幻。随着滇南地区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当时活跃在元江一带的中共元江县委为加紧开辟西南一带的工作,派遣一些人组成特别工作组到下六村开展工作。工作组的任务是建立区乡政权、农会和民兵等组织,为开展工作打基础。那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离不开当地头人的支持。元江哈尼族头人李伙才在下六村一带有影响力。工作组到达下六村后,通过李的关系,争取团结了下六村平掌街的施景明、洒马的杨德高、腊咪的杨文才等头人,这些头人给工作组提供了生活方面的支持、工作上的一些便利,为工作组在下六村一带立足和开辟工作打开了一条通道。同年8月,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下六村地区的第一个领导机关。10月,西南区人民政府成立。驻地最初设在牛孔村,两个多月后迁到平掌街。其间,下六村许多村寨建立了农会,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民兵联防武装队伍和一支30多人的由区政府直接掌握的脱产民兵基干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11月,在下六村的工作队员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中发展了十多名党员,这是绿春地区最早的党员。至此,六村地区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

  1982年,春光明媚的三月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第一次下乡跟曾有过这些经历的一个老领导到牛孔村,到村子时他抚今忆昔,跟我们同行的人讲过以上的这些往事。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如今,旧址一如往昔,却没有了喧嚣,没有了忙碌的人影。只有温暖的阳光,微微的和风,安宁静谧的田野,久久难以忘怀的景致。

  树上的鸟鸣声打破了宁静。中共元江县西南区委员会已成历史,飘散在烟云中。但它是已经写进县党史的一页,在中共波澜壮阔的长卷中是一朵细微的浪花,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一方水土,犹如春风。从中也让人感到,正是一朵朵的浪花汇聚成的洪流,才有奔腾不息、奋勇向前的岁月。

  这样的岁月,充满了活生生的激情、热情、希望。它不仅飘扬在逝去的几十年前,还在旧址一间间的房屋中萦绕。这种气息时时回荡,让人缅怀、崇敬。让人激扬、向前。

红河日报白鹇 04平掌街小记 然普2025-05-11 2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