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城体育馆智能停车库。
●通讯员 黄方 文/图
本报讯 近年来,建水县直面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聚焦村集体经济体量小、资源分散、发展能力弱等问题,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推行“飞地联建”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协调发展,让村集体的“家底”愈发厚实。目前,全县参与“飞地联建”的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形成了“1+1>2”的聚合效应。
在推行“飞地联建”模式的过程中,建水县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一方面,对全县各村的资源状况和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与梳理,精准识别出具有合作潜力和互补优势的村庄;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引导村党组织打破地域限制,携手共进。
为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建水县打破传统行政村域界限束缚,将34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资金池”。34个行政村共注资1770万元启动资金,统一注入建水县迎晖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向建水县奥城体育馆智能停车库合作经营项目和建水县冷链物流及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壮大集体经济项目。
项目建成运营后,采取“固定收益+浮动分红”的双重保障机制进行分红。前6年按7%的年化收益率保底分红,确保各村每年稳定获得3.5万元基础收益;6年后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超出基准利润部分按股权比例进行二次分配。特别设置“本金兜底”条款,明确15年合作期满后,若不再续约,公司将全额返还各村初始投资,实现“零风险”退出保障。
2024年,34个行政村共获得收益119万元。其中,奥城体育馆智能停车库自运营以来,成效显著,日均车流量高达800辆次,不仅为停车库带来可观收益,还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成功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停车经济”生态圈。
建水县“飞地联建”模式的成功实践,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建水县将持续优化这一模式,进一步扩大联建范围,丰富合作项目类型,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