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州政协委员积极建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河日报 2025年04月26日

  ●记者  王美红

  日前,在十三届州政协第十七次常委会上,州政协委员围绕“唱响红河经典,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协商议政。大家纷纷结合自己所专研领域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从民族文化、农耕文明、体育赛事、媒体传播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十多种办法措施。

  哈尼梯田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中国第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生态典范。如何在哈尼梯田农耕文明保护与开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沐文忠认为,要坚持保护优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厚植绿色底蕴,通过设立哈尼梯田保护基金、保护协会、建立专家团队研究反馈机制等措施,拓宽社会资源投入哈尼梯田保护发展渠道;要讲好哈尼梯田千年保护传承历史,全面展示哈尼梯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实践探索;聚焦联农带农,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实现哈尼梯田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红河州作为云南省多民族聚居的典范,既是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高地。目前,红河州共有革命遗址、抗战遗址和剿匪遗址名录数188个,从泸西、弥勒两个革命老区的红色烽火,到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的星火燎原,再到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弦歌不辍,红河大地的革命历史中始终流淌着“团结奋斗”的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续写团结篇章。委员段立青认为,要深挖红色资源,建立丰富、立体的资源库,以可感、可视、可听的方式进一步彰显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建好红色教育基地,创造一批新时代红色文艺精品,利用新媒体讲活红色故事;要做大“红色+文旅”,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非遗研学等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体育自诞生之初便超越了地域、民族的界限,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赛事作为体育的集中呈现形式,更有着凝聚力量、促进交流的独特魅力。委员王永建议:“丰富体育赛事类型与参与主体,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涵盖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在体育赛事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的各民族群众参与,促进各民族体育人才交流,让体育赛事成为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让体育赛事在各民族间架起更多友谊桥梁。”

  我州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沃土,孕育了《阿波毛主席》《长街宴》等跨越时空的经典歌曲。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民族记忆的载体,而且是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委员罗剑勇建议:“构建音乐课程体系,打造‘音乐+’品牌活动,以音乐为桥有形有感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徐晓凡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民族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组织民族文化学习与创作培训,夯实传播基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与互助成长;强化官方联动,扩大自媒体传播影响力;打造标杆案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作活力。”

  2006年,海菜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海菜腔”已成为红河优秀传统文化名片之一。委员周瑞建议,擦亮“海菜腔”等全州非遗民族歌舞文化经典名片,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让非遗传承真正成为全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力抓手,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保证,促进全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委员杨开万建议:“构建产业链发展体系,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完善品牌建设与政策支持,建立‘绣品 + 旅游 + 研学’产业联盟,整合苗绣企业、旅游景区、研学机构等资源,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益与责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红河州手握“三千四百年”文化名片,然而,下辖各县市的文化品牌虽各具特色,却像散落的珍珠,未能串珠成链,形成“一核引领、多元共生”的协同效应。为此,委员陈杰建议:“从文化展示、情感共鸣、长效机制三个维度入手,有形有感有效打造多维文化载体。”委员万海英建议:“紧扣共同体这一主线,通过文旅资源的转化、文旅人才、文旅项目的培育;融合性、时代性、创新性的探索;铸就经典景区、景点、文化产品、文旅线路等,以经典之力谋求文旅业态升级、民族区域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河日报要闻 02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王美红2025-04-26 2 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