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莲英 :

苗寨里的健康守护者与民意代言人

红河日报 2025年03月04日 李梓毓 常一鸣

  ●记者 李梓毓 常一鸣

  2023年7月的一个暴雨夜,全国人大代表、屏边县新华乡河南村乡村医生杨莲英的手机里传来村民急促的呼救声:“杨医生,我爹胸口疼得厉害。” 收起手机,她便骑着摩托车冲进雨里,摩托车陷进塌方路段,她干脆扛起药箱徒步前行,手电筒在泥泞山路上划出一道摇晃的光……

  这个场景让杨莲英想起15年前初到河南村的那个夜晚,同样的暴雨,同样的呼救声,不同的是当年村民紧闭的木门如今已为她亮起点点灯火。这不仅是村民对她医术的信任,而且是对她多年坚守的认可。现在,她还有了另一个身份——人大代表,她用听诊器为村民守护健康,用实际行动为村民发声。

  2005年,当得知香港协助屏边乡村医生培训班要在屏边开班时,25岁的杨莲英主动报名参加培训,成了一名真正的乡村医生。

  2008年,28岁的杨莲英从香港协助屏边乡村医生培训班结业后,便毫不犹豫地背起行囊到新华乡河南村卫生室,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河南村蜿蜒的山路将2000多名村民分散在10个村民小组,最远的村子距离卫生室7公里。当时,杨莲英的装备只有药箱、手电筒和胶鞋。第一次出诊遭遇闭门羹的场景她至今历历在目,村民隔着门板对她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找草药郎中,你个小丫头懂什么?”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76岁的李阿婆突发哮喘,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杨莲英的电话。当她气喘吁吁赶到时,老人已陷入昏迷。心肺复苏、注射肾上腺素、监测生命体征……整整3个小时,她跪在土炕上坚持抢救。直到黎明时分,老人睁开了眼睛……

  现在,杨莲英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全村2000多名常住村民的详细档案,谁家老人该测血糖,谁家孩子该打疫苗,谁家孕妇临近预产期,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杨莲英的药箱里多了一本红色笔记本。走村串户时,她会随时记录村民的诉求:“韦家箐水库漏水,秧苗都旱死了。”“ 烟站到戈姑的路下雨就没法走。”……在2013年的屏边县人代会上,她提交了两份建议。第二年春天,施工队来到了韦家箐。

  最让杨莲英牵挂的还是作为同行的乡村医生。2017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关于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及养老保障的建议》。会后,她收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回复,得知上海复星集团将启动 “乡村医生精准扶贫项目”。2018年4月,当首批30名屏边乡村医生赴上海培训时,杨莲英看到了希望。

  如今,杨莲英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满了卫生室的木柜:“道德模范”“ 最美巾帼志愿者 ”“优秀人大代表”“最暖乡村医生”“感动百姓村医”…… 但她最珍视的是守护村民健康,每次外出参会,总有村民问:“杨医生,你不会调走吧?”直到杨莲英告诉他们,只是外出开会,还会回来时,他们才放下心来。

  暮色降临,杨莲英又接到一个出诊电话。她熟练地跨上摩托车,药箱里的红色履职手册被风吹开,扉页上的字迹力透纸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