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海骏
近年来,泸西县通过破解“三个难题”明责、做好“三个减法”松绑、强化“三重保障”赋能,打出一套松绑减压和赋能增效的“组合拳”,全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基层组织负担,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破解“三个难题”
为基层明责定位
明责履职破解权小责大难题。泸西县始终坚持自下而上、上下联动,建立工作机制、组织业务培训、开展事项梳理,对实施的168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赋予县城所在乡镇县级行政职权指导目录事项60项,赋予其他7个乡镇县级行政职权指导目录事项51项。同时,整合编办、政务、司法等部门力量,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摸底评估乡镇权责清单运行情况,建立健全乡镇权责清单制度,让乡镇行政职能权责相符,提升基层事务办理专业性。
减负增效破解责任转嫁难题。泸西县制发《泸西县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重点任务清单》,清查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的盖章证明事项34项,行政执法、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不应由村级党组织承担的工作事务64项;归类取消不应出具证明事项34项,减少比例达63.9%,人居环境整治、“一老一小”关爱、矛盾纠纷调解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得到高效推进。
协同联动破解“单打独斗”难题。泸西县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县城建成区“一长多格、一格一员、一员多能”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整合城乡社区工作者、村民小组长、离退休干部、党员干部等基层力量,建立“全科网格”队伍,选聘1609名党员担任网格员,配强网格骨干力量。同时,将105名持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编入网格员队伍,形成“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工作格局。
做好“三个减法”
为基层松绑减压
减标识牌子。泸西县深入排查梳理村(社区)挂牌情况,集中整治村级组织“挂牌乱象”,推动村级组织阵地“腾笼换鸟”。截至目前,组织清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等村级组织外部不规范悬挂标牌、标识98块,全覆盖完成87家村(社区)342块外部悬挂标牌规范,取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代办点、妇女之家等村级组织内部没有法律法规或政策依据、没有实际效用的“空牌子”905块。
减表格台账。泸西县精简各类表格和台账,推动常住人口、残疾人群体、低收入人群等各类村级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数据的上报。未经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县级部门不得擅自要求村级组织填报表格、提供材料,坚决杜绝“材料生花”“数字政绩”等问题。
减督查考核。泸西县建立督查检查考核备案制度,严控督查数量,防止“搭车”考核,实行动态监测,对未纳入计划清单的事项不得开展督查,将全县督查考核事项精减为25项。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推动各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结果共享互用。
强化“三重保障”
为基层赋能加力
强化资金项目保障。泸西县精准对接国家和省、州政策,资金项目优先向农村一线倾斜。2024年以来,整合项目资金1.17亿元,启动实施42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强化待遇激励保障。泸西县持续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印发《泸西县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落实执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薪酬待遇和居民小组干部务工补贴不断提高。
强化人员力量保障。泸西县加强“头雁”建设和“归雁”回引,持续推进城乡社区工作者“双提升”行动,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专干力量,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目前,全县村“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升至30.2%,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92名,16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下沉村(社区),累计完成44名基层治理专干选派,村级力量得到切实增强,极大提升了村组干部干事创业激情,释放了产业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