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汉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张七霞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1949年出生于石屏县的卫汉骞深感这句歌词是如此贴切。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光辉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腾飞,新中国也赋予了他无限的机遇,成就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从1969年应征入伍,到2009 年退休,41年间,卫汉骞从事过工、农、兵、学、商等行业,辗转了8个单位。“1969年2月,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加入解放军这个光荣的队伍。” 说到这里,卫汉骞挺直了脊背,眼神更加坚定。他回忆起刚入伍时在团部文艺宣传队的日子,他一心向往连队,一年多后,趁着下连队锻炼的机会,主动要求留在连队,实现了在边防献青春的愿望。
1973年2月,卫汉骞服役已超期两年,经组织考虑后,将其分配到开远大庄煤矿当采煤工。此后,卫汉骞又先后在石屏县酱菜厂、糕点厂等工作,他始终保持着军人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优良传统,无论做什么都尽职尽责。
卫汉骞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也不忘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1982年,他考上了云南民族学院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一名工人大学生。“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多渠道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这让我萌生了将知识回馈社会的想法。”卫汉骞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新中国的感恩。毕业后,卫汉骞成了石屏一中的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舞台上,卫汉骞尽情挥洒智慧和汗水。他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把书本知识与思想教育相互结合,教书育人,撰写《在思想教育的瀚海里当好导游员》一文,获红河州教学论文二等奖。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和革命先烈的崇高,他把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和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改编成了电视教学片。
由于教学成绩出色,卫汉骞先后任石屏六中副校长、陶村中学校长。校园环境是办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抓好教学教育,卫汉骞力求尽快改变学校环境。为筹措资金,卫汉骞四处奔走,带领师生们一起将陶村中学的荒地变成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校园一景。
1996年2月,卫汉骞到石屏县委机关报社任常务副总编。面对新任务,他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唱响主旋律,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好纽带和桥梁作用。1999年,卫汉骞参与编纂了《石屏50年巨变》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歌颂石屏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变化和伟大成就,激发了全县人民的爱国热情。
2009年,卫汉骞正式退休,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转换了战场却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退休后的卫汉骞积极写文章记录家乡的发展变化,发挥余热做贡献。“我的一生,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生。”卫汉骞用奉献书写人生篇章,用行动诠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