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德陞 王金河
戏台搭到村头、科技送到田间、医生进到家门……一幕幕场景,是红河州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各地火热开展的生动实践。理论宣讲、健康义诊、农技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惠民服务,受到全州群众的热烈欢迎。
作为深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红河州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在人员配备、活动内容、宣传引导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种”到百姓心田
村村有歌声,乡乡有演出。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红河县阿扎河乡村民陈志雄说,“明星都进到我们边疆小山村里,真是大饱眼福。”每年,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都会在红河县各乡(镇)举行,文艺表演、送“全家福”、科技服务等活动让村民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红河州“三下乡”活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不断改进活动方式,年年都有新特点,岁岁都有新变化,始终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河口县桥头乡,文艺家们到边境第一哨所“放马哨”,为军民带来艺术大餐;在开远解化化工公司,为职工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注入文艺的活力;在蒙自市水田乡中心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红河州文联为孩子们开展精彩的美术、书法公益课堂……红河州文联持续打造文化惠民品牌项目,不断创新方式,持续提高活动覆盖面,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传播好党的方针政策,将更多优秀文艺作品送到群众中去,在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共同感受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成果。
科普“下乡”服务“上门”
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组织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将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捐赠“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近年来,红河州各级科技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通过有效整合省、州、县、乡科技团队、科技人员、农技专家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为农民送上科技大餐,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借助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等有力举措,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让科普“下乡”、让服务“上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受到各地群众欢迎——
省级科技特派团的科技人员深入屏边县田间地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荔枝控梢保果、修剪、蒂蛀虫、霜疫霉病等综合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着力提升种植户技能水平。
在河口县瑶山乡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发挥热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菠萝、柑橘、香蕉、柠檬等热带水果种植,并邀请技术团队、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看、问”的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
当科学的种子不断扎进田间地头,便推动农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应势得到强劲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正向作用。红河州科技部门持续加强农村科技供给,更好服务基层群众需求,围绕农村地区实际发展需求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科技帮扶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扩大“三下乡”活动覆盖面,加大相关科技专家下乡频次,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把健康送进千家万户
“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日里要适度运动、注意饮食,按医嘱服药,保持良好心情。”在河口县桥头乡,由多名资深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深入基层一线,为边疆群众开展义诊,闻讯而来的群众排成长队。从心血管到肝胆、肾脏,从眼科到妇科、儿科,卫生下乡带来了家门口的“专家号”。
近两年来,红河州卫生健康委组织1520名专家到乡村一线开展义诊活动208次,累计惠民20万余人次;全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提高2.72、3.33个百分点……优质医疗服务被送到基层,开启了偏远山村健康服务的“直通车”,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红河州还以卫生下乡“组团式”帮扶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为乡村医疗事业补短板、强弱项。
红河州卫健系统充分挖掘上海市,省、州、县三级医院多个领域专家资源,开展“红医大讲堂”,每周二和周四,从州级医院到县(市)医院,再到乡(镇)卫生院的大屏前,坐满了干部职工,不断“充电”赋能,提升全州医疗医技水平。两年来,开展“红医大讲堂”135期,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2万余人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68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等达标取得显著成效,全州乡(镇)卫生院中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有22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有59家,达到云南省甲级标准的有66家,服务能力达标率96.71%。
传播先进文化,推广适用科技,倡导文明生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红河大地和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结出丰硕成果,在密切城乡关系、保持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上取得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