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源源 通讯员 李文志
2023年以来,我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毫不放松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扎实推进,推动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守底线 脱贫成果巩固提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我州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压倒性位置来抓,全面落实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统筹用好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乡村干部常态化走访摸排等方式抓实常态化防返贫监测。针对人均纯收入低于8500元且有劳动能力和收入下降的重点脱贫对象,落实网格帮扶责任,“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监测对象实行科级干部结对挂包帮扶。2023年,69%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全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66万元、增长14.6%,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兴产业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元阳县南沙镇桃园村委会那里村,当地依托非遗傣陶制品,探索实施“文旅融合+村庄经营”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1+5+N”党员联户机制相互带动,重点发展非遗傣陶创新开发和乡村休闲旅游两大产业,打造制陶、多肉种植、夜间经济、田园综合体4大产业化联合经营体,催生了“节日经济”“周末经济”“夜间经济”,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村里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后,我就回来摆摊卖土特产,一天收入100多元,电费、水费还不用我们操心(免费)。”返乡就业的刀小燕说。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就业稳定、收入不减,我州紧盯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行动等,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助农增收联合体,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助农增收模式,提高脱贫人口增收能力。目前,全州参与联农带农经营主体1775个,带动脱贫户19.46万户86.25万人。2023年,投入产业发展的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4.04亿元,入库实施742个产业帮扶项目。坚持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齐抓,强化技能培训,确保就业稳定、收入不减。全州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8.75万人、完成脱贫劳动力培训10.12万人次。
抓创建 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走进开远市大庄乡龙溪村,干净整洁的道路,小桥流水的乡野,花繁叶茂的庭院,古朴民居和小洋房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错落有致,一幅乡村和美图景徐徐铺开。大庄乡以龙溪村为点,以点连线,串线成面,干群一心合力打造环境优美、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村庄。
我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示范乡镇1个、精品村19个、美丽村庄140个。以“田园美、生态美、家园美、生活美”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抓好绿化美化,鼓励居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块发展庭院经济,全州建成省级绿美乡镇13个、省级绿美村庄16个,10个村入选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开远市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元阳县新街镇全福庄村、绿春县平河镇平河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3年,全州上下认真落实省委倡导和树立的“十种鲜明导向”,组织开展“助农增收擂台赛”,评选助农增收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各10名,激励乡村振兴干部扑下身子抓落实。
下转2版 上接1版
促振兴 紧盯目标全力突破
我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责任制要求,层层压实责任;落实省委倡导和树立的“十种鲜明导向”,激励乡村振兴干部扑下身子抓落实,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为加快有效衔接,我州切实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力量,形成多方共促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每年州级财政投入不低于1亿元。2023年,全州共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2.46亿元,中央单位和省、州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54亿元,帮助引进3.25亿元,实施项目651个,惠及93万群众。
今年,我州将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抓好“三农”工作,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要求,筑牢返贫致贫防线;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充分挖掘、盘活、用好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实施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