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逝者默哀
●记者 倪琴 车安达 师洪亮
沈泽隆 文/图
本报讯 近日,泸西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泸西县白水镇既庶村委会,看望了孟小所夫妇。就在今年11月24日,孟小所夫妇通过州、县红十字会的对接联系,将病逝儿子的遗体捐献给红河卫生职业学院,作为医学教学与科研使用。痛失一双儿女,两度捐献遗体,这已经是这对夫妇第二次捐献子女遗体。
孟小所夫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和打工为生。2008年和2010年,二儿子孟江成、小女儿孟江丽相继出生,但两个孩子却分别患有听力和语言残疾,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和生活。多年来,孟小所夫妇竭尽全力养育和爱护着他们。然而,更大的不幸却降临到了这个家庭。2020年,父亲孟小所发现兄妹俩的腿明显肿大,身体也出现不适状况,于是带他们到昆明和泸西的医院检查,先后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这让原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孟小所夫妇带着孩子辗转四处求医、做透析治疗。
2021年12月,刚满11岁的妹妹孟江丽经医治无效去世。悲痛之余,孟小所夫妇在州、县红十字会的对接下,毅然将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使用。今年11月24日,时隔不到一年,哥哥孟江成也因病情加重,停止了呼吸。孟小所夫妇强忍巨大悲痛,将儿子的遗体捐献给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接收遗体当天,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在基础医学院举行了告别仪式。院领导、教师和学生们手持菊花,低头肃立,向生命定格在14岁的孟江成深深鞠躬、默哀。“一个家庭捐献两具遗体用作医学教学,非常少见。我十分敬佩这对父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基础医学院院长杨兴文向记者表示,遗体捐献对人体解剖学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极大的意义,是医学生探索人体解剖知识的“无言良师”。学院将牢记孟小所一家对医学事业的奉献,心怀感恩、敬佑生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为更多的患者和家庭解决痛苦、带去希望。
“在入土为安传统观念浓厚的农村,这种做法突破了思想的禁锢。”泸西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本文表示,孟小所一家的大爱之举令人肃然起敬,正是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善行义举,才使更多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性对待疾病和死亡,更多地去关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这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
记者从州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我州已有11498人进行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登记,其中,18岁至44岁的志愿者居多。截至目前,全州实现遗体捐献12例,孟江丽是我州年龄最小的遗体捐献者,兄妹俩同时也是泸西县登记在册实现捐献的第一例、第二例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