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新时代革命老区双拥新局面

——写在弥勒市成功创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之际
红河日报 2022年12月15日 罗宏伟

部队官兵植树

  ●记者  罗宏伟  文/图

  在弥勒城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双拥主题公园、崇军惠兵门店等,处处彰显着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征程以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双拥氛围。

  近年来,弥勒市始终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双拥工作放在首位,形成独具革命老区特色的双拥工作保障体系,开创新时代双拥工作新局面。弥勒市自2014年首次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以来,近日又传喜讯,在云南省第十一届双拥模范城评选中再次上榜,全市人民和驻地部队官兵欢欣鼓舞,表示将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和发扬双拥优良传统,持续深化双拥共建。 

  浓厚拥军氛围

  拓展优属体系

  走访弥勒城乡各地和双拥主题公园、双拥主题街,处处都能看到“军民团结、争创双拥模范城”“谁是最可爱的人,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等红色标语,甚至大部分移动手机用户还设置了双拥宣传视频彩铃……

  浓厚的拥军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关爱军人、军属、军烈属的热情。“如果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我们老两口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弥阳街道章保社区小河边居民小组,89岁的石跃堂与82岁的妻子何菊英精神矍铄,像亲人一样拉着该市双拥办主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云徽的手说:“我们为儿子参战牺牲、女儿参军报国感到自豪,各级领导连续40多年走访看望我们,我们倍感温暖。”

  拥军优属,弥勒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张云徽介绍,该市设立退役军人事务局以来,着眼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陵园,去年被批准为州级烈士纪念陵园;先后将110冢散葬烈士墓迁入陵园,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前往祭扫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为高效落实优待政策,着力解决部队官兵“三后”问题,该市建立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自然增长机制,并及时足额发放到位。4年来,该市39名伤残军人享受到公费医疗,其他优抚对象免费参保率达100%;40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救助率达100%;为79420人次发放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7446万元;为146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丧葬补助费172万元;投入资金471万元,为1704名困难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医疗和住房问题;为全市1万多名退役军人办理优待证;接收安置退役士兵545名、军转干部8名,帮助460多名退役军人、军属实现就业,为76名官兵子女解决入学入托问题……

  “只要部队建设需要,弥勒市始终坚持急办、快办。”张云徽说。4年来,该市先后筹资7100多万元,新建市人武部办公楼和退役军人培训基地;投入6648万元,完成3条部队出营道路及49公里的战备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军供站环境,去年12月,该市军供站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等节日,弥勒市级四套班子均带队开展慰问,累计赠送价值480多万元的慰问品,为驻弥部队解决困难40余件……

  军民携手奋进

  共谱时代新篇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弥勒市凝聚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援部队建设,倾力解决部队官兵的后顾之忧,激发部队官兵苦练军事本领、勇担责任使命。

  “请把最偏远、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寨交给我们来结对帮扶。”在精准扶贫期间,驻弥勒部队官兵主动请缨。由此,多个结对帮扶的村寨重新规划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部队积极筹措资金,为村民新建爱心水窖、修缮道路、疏浚河道沟渠;部分官兵先后帮助84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圆大学梦;96032部队与新哨镇清河小学结对共建,全面提升师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今年3月,该校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八一爱民学校”……

  保家卫国和守护一方平安,都是责任使命。4年来,驻弥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先后出动2000多人次完成各类抢险救灾任务10多起,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先后参加反恐维稳任务30多次,为国家和人民挽回财产损失1300余万元,唱响新时代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情深。

  大势应时而起,形势催人奋进。弥勒市再次成功创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营造浓厚的军爱民、民拥军氛围,确保双拥工作与全市各项中心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长效化落实。弥勒市委书记、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健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弥勒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要求,大力弘扬革命老区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持续完善新时代双拥工作服务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