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联建谋发展 利益联结促增收

——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探索助农增收实践
红河日报 2022年11月03日 师洪亮 敖俊华 石琴

共跳阿细跳月

  ●记者  师洪亮  敖俊华

  实习记者  石琴  文/图

  走进弥勒市西三镇蚂蚁村委会可邑村,在青山绿树掩映下,一座座暖黄色的房屋更显错落有致,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墙画,把阿细人的民俗风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伴着大三弦热情、奔放、欢快的旋律,阿细人跳起了“阿细跳月”,三弦声、笛声、口哨声、歌声回荡在群山间……不时赢得游客的阵阵掌声。

  景区导游、可邑村村民陈敏生动地向游客讲述着阿细创世史诗、民俗风情以及每一处景观景点,让游客身心俱入、沉浸其中。

  “我大学一毕业,就回到可邑村,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也都投入到了家乡的建设中。”说起可邑村的发展变迁,陈敏难掩心中的喜悦。像陈敏一样的返乡大学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可邑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现有村民268户765人。过去,村民们守着良好的生态和民族文化这个“金疙瘩”,却过着穷日子。

  2014年,可邑村与弥勒市政府所属的平台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管理开发运营可邑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该村采取“公司+小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主导产业。

  公司进驻后,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景区景点,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开发农耕体验、农业研学、户外拓展、丛林穿越、林果采摘等体验式农旅项目,村集体及农户每年租赁收入可达270余万元,其中,村民收入占7成,村集体收入占3成。

  “我们实现公司与村民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让民族文化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西三镇蚂蚁村党总支书记曾虎龙说。

  景区靓了、民居新了、街道宽了、村子美了。如何让全体村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成为企业和村组攻克的重心。在坚持“政府引导,乡村主体,群众自愿,企业参与”的原则下,企业和村组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拓展丰富文创、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旅游业态,举办大型演艺、娱乐、节庆、会展等活动,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收益率,把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闯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可邑村共有61户农户开办乡村客栈、农家乐、特色餐馆、手工作坊,户均增收5万元;每年近300人次参与可邑小镇景区服务行业,年劳务收入达500余万元。

  “现在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陈敏自豪地说。

  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打破产业界限,将旅游富民、景区升级、民族文化等有机结合,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可邑村逐步形成了文旅、农旅、产村融合的大发展格局,实现了从“老少边穷”到“旅游名村”的华丽转身。今年1月至7月,共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30万余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5600元增加到2021年的26000元。

  村企共建,盘活资源;企业搭台,村民唱戏。可邑村把保护生态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带动富民增收、培育文明乡风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