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届部分领导

公司领导班子

严把食品安全关宣传标语

动物产品检疫检验

同步检疫

监控系统管理

厂房全景

2011年屠宰厂乔迁仪式
●记者 杨会国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9月的蒙自,节气交替,微风吹拂下已有了一丝秋凉之意。此时正值凌晨两点,蒙自市食品公司位于文澜街道陆迎村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内一派忙碌的景象。
500多头经过检疫活蹦乱跳的生猪被送进屠宰车间,依次进入清洗机、烫池、刨毛机进行处理……技术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干净整洁的生产环境,为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最是乡味解乡愁。蒙自市食品公司66年如一日,坚持守正创新,将一批又一批优质、安全的放心猪肉,从这里输送到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自主改制 涅槃重生
1956年5月,在蒙自原义正路的一处临街铺面前,“中国食品公司云南省蒙自县分公司”正式成立,并在鸡街、碧色寨、新安所、冷泉等地成立了食品小组,老房子、铁栅栏、白手起家……这是蒙自市食品公司最初的模样。
翻开厚厚的发展史册,不难看出蒙自市食品公司几度改制更名、变易厂址、求新思变的艰辛历程。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蒙自城区市场共有私营屠宰商户40余户、30多张肉案桌,大多集中在西门内老菜市场(现人民中路)经营。当时,鲜猪肉日上市量约20多头,即使是街天,上市量也不超过40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对肉食的需求量增加,1956年2月实现了公私合营。时年5月,成立了“中国食品公司云南省蒙自县分公司”国营机构,仅3个月后,就更名为“中国食品公司蒙自县公司”。此后,从1957年至今,蒙自市食品公司经历了十几次的更名改制,可以说数度沉浮、饱经风霜。
1985年,步入市场经济大潮后,蒙自市食品公司也同所有的国企一样遇到诸多困惑:设备简陋、工艺老化、企业内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如果继续消极等靠,只能被市场淘汰出局,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改制。
时间定格在1997年,蒙自市食品公司开企业改制先河,成为全县商业流通系统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后的名称仍为“蒙自县食品公司”,当时在职的100多人用买断工龄的钱当上了企业股东,从此开启了不可复制的改革元年,步入了艰难曲折的求生之路。
弹指一挥间,岁月逐风尘。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历了恢复元气、缓慢增长、高速增长、衰退求变等几个阶段的蒙自市食品公司,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用66年的坚守,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日新月异、成长壮大再到精简求进的辉煌跨越。
搏击风浪 勇立潮头
如果说食品公司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辉煌几十年是一种必然,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弄潮儿”,则是改革带来的一种深刻巨变。
改制过程中,蒙自市食品公司先后撤销拍卖了扭亏无望的草坝、雨过铺等食品站,把“死”资本变为“活”资金,还合并了多个业务部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人浮于事的现象,经营范围也向养殖业、批发、零售等方向拓展。法人持股、员工参股,现代企业制度的确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让食品公司一度焕发了生机。
然而,市场经济从不只是柔情蜜意,风浪时时存在。2001年1月起,国家停止执行对食品公司行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当时公司正处于市场疲软、业务单一的窘境,加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亏损额猛增。
关键时刻,领导班子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处置了部分资产,有序分流安置职工49人,此次调整和分流让企业暂时走出了困境。
“历届领导班子都是讲团结、顾大局的,工作分工不分家,工作到位不越位,共事补台不拆台,彼此都能够找准定位,相互配合形成默契。”蒙自市食品公司党支部书记尹艳红告诉记者。
2007年,公司屠宰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现状堪忧,不想坐以待毙,就要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痛定思痛,新一届领导班子又一次作出大胆决策:决定异地改造、搬迁屠宰厂。
“光选址问题就耗时近两年时间,在当时负担重、压力大的情况下,2009年还兼并整合了原皮鞋厂,新老问题层出不穷,这是一个漫长的消化过程,最终在公司领导班子的科学管理下,达到了双赢目标。”蒙自市食品公司董事长吴永彬感慨万千。
守得云开见月明。2011年,屠宰厂搬迁投入运营。设备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生产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加上年屠宰50万头生猪的产能,使得公司真正拥有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涅槃重生。
2011年搬迁前,余永康还只是普通的技术工,年收入为12240元,到2021年已是屠宰厂副厂长的他,年收入达66920元。
“改革对不对,关键是看效益,看员工满意不满意。去年公司人均工资56307元,与10年前相比,人均增加了44495元。”吴永彬笑着说。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从最初几十人的抱团取暖到上百人的并肩作战,从濒临倒闭到绝境逢生,蒙自市食品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
守正创新 始终如一
从“吃得饱”到“吃得香”,人们餐桌上的变迁、舌尖上的味道,是从一块肉开始的。
说起生鲜猪肉,每一个老蒙自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蒙自市食品公司的产品,那是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品牌,不仅早已融入市民生活,更成为商业品质和匠人精神的象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做食品就是做良心,蒙自市食品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胸怀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定位,66年的时间,公司虽几度改制更名、变易厂址,却始终以坚守如一的高品质留存于心,代代传承。
屠宰端是生猪产业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环,屠宰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猪肉安全。为了守好屠宰检疫关,公司共设置6个检疫岗位,层层把关,对不合格的生猪和生猪产品严格作无害化处理。合格的,由官方驻厂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在酮体上加盖蓝色条形检疫验讫,由食品公司屠宰厂加盖红色圆形检验印章,并出具肉品检验合格证明,方可凭证出场。
“我们还建立了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每头生猪的来源和肉品销售去向均有明晰的记录并上传官方系统。”余永康介绍。
2018年,爆发全球性非洲猪瘟疫病,根据国家及各级农业部门“建设非洲猪瘟检测场地、完善检测设施设备”的要求,公司积极与邻村农户洽谈租地8.5亩,自筹资金建设场地、购置设施设备、配置检测人员,确保非洲猪瘟检测工作系统、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公司还组织屠宰厂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参加由州动物卫生监督所、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举办的检测技术培训,有6人考试合格并取得品质检验员资格证,至此,公司完全具备了开展非洲猪瘟PCR自检工作的能力。
“该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设施设备,积极配合检疫部门的检疫流程,做到了有宰必检、有病必处,确保了生猪肉品安全上市。”蒙自市动检部门负责人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荣誉是最好的褒奖。蒙自市食品公司曾被评为省级“先进屠宰企业”,被州商务局指定为“红河州示范屠宰厂”。
天道酬勤,诚者自成。正是因为始终如一的品质坚守和持续探索的创新精神,让历经60多年发展的蒙自市食品公司依旧焕发着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反哺社会 初心如磐
历史的宏大叙事,落到细微之处,就是老百姓平凡的衣食住行。
60多年来,蒙自市食品公司一直匠心“质”造,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新时代的企业,除了能适应更迭变幻的经济环境,更要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
“作为一家有良知的集体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反哺社会的职责。”尹艳红介绍,近年来,公司一直秉承“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不忘反哺感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和当地的农业、农户同发展、共命运,并以农户的期盼入手,承担了不少养殖户的生猪收购工作,从不压价打白条,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生猪销路难的问题。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扩散,公司作出了主动减免商铺租金的决定,同时,配合蒙自创文工作,针对老城区分期分段实施道路、管网改造影响商家经营的情况,公司采取减收、减免租金等方式留住商家,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最大努力。
不忘初心躬耕不辍,涓滴之恩涌泉以报。“为了搞好村企关系,公司还向周边村寨提供了100个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增收难题,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赞誉。”吴永彬对记者说,此外,公司积极号召员工参与到帮扶中来,真正履行企业对内对外的职责心。企业只有真正做到有职责感、职责心,才能让员工安心、让客户放心,这样的企业,才有资格谈发展。
回溯既往,走过的每一程都风景万千;展望未来,前行的每一步将更加坚定。
300多个人,66年坚守,一块放心肉!这几个数字串起了蒙自市食品公司的为民情缘。守望百姓餐桌,记录时代变迁,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发展的能量,这种求新求变的态度及代代传承的精神,恰恰是最朴实、最珍贵的。
诚信源于使命、担当出于责任、激情始于执着、创新发于忧患、价值归于奉献……蒙自市食品公司已将这些核心理念融进血脉,如同一只羽翼渐丰的“凤凰”,带着它久远的使命振翅高飞,直飞向那充满希望和霞光万缕的广阔云天……
(本版图片均由蒙自市食品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