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社团活动图片由蒙自市团结小学提供
●记者 尚秋媛
走进蒙自市团结小学,一阵天籁般的童音从音乐教室传来,歌声甜美嘹亮、和谐动听,该校“小白鹇鸟”童声合唱团正在演唱在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线上比赛中荣获A组金奖的参赛作品《撒哩啰》。
据介绍,该校大部分学生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合唱团成员由来自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组成。虽然合唱团成员来自不同民族,但歌声中的各个音乐元素非常和谐。
这样一支出色的合唱团是怎么培养出来的?除了指挥老师指挥有方,也离不开合唱团成员的勤奋学习、刻苦训练。
“学校有彝族、哈尼族、苗族、壮族等22个少数民族的学生305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82%。”团结小学校长赵春介绍,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占大多数,该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也一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打造融合共学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魂”的同时,该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凝聚起民族团结进步之“心”。
走进该校,不仅能在学校的墙面、楼道、橱窗、黑板报等载体上看到宣传民族团结的知识,还能在校园广播里听到民族歌曲和民族团结故事。操场上,随着旋律的响起,一段学校师生自编自创的民族大课间操开始进行。学生们欢快地跳跃、美妙地变换动作,各民族学生尽情展示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
“学生们还通过一对一、几对一结对子的方式,相互了解各自民族的重大节日和民族文化。”赵春说。
“经过个性化辅导,学生之间更加友爱、团结。”团结小学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老师王文颖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该校成立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设立“七彩小屋”心理辅导站,精心选派部分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组建家校咨询服务队,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家庭进行个性化辅导。
目前,团结小学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了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校名一样 ,该校各族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