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动听 余音袅袅

——悦读新版《阿细先基》有感
红河日报 2022年06月12日 何劲松

  ◎何劲松

  阿细先基是流传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彝族地区的创世史诗,它以口头传承的形式记述着彝族阿细人远古的传说(开天辟地)、民族的历史(部落迁徙)、英雄事迹(传奇故事)、风俗礼仪、恋爱婚姻、劳动生活、哲学宗教等,吟唱千百年,至今生命力旺盛,依然传唱不衰,成为彝族4部创世史诗之一,被誉为中国的“荷马史诗”,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细先基》自1944年光未然先生第一个用汉语言翻译向外界洞开阿细民歌艺术光芒以来,至今前后有7个翻译版本,在此述及新版《阿细先基》,指的是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路芳、新像(北京)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导演高龙江等深入大山深处传唱阿细先基的核心区龙多村寻访民歌大师、毕摩高手潘齐仁老人和他的爱徒歌手何玉芬演述“阿细先基”。此部《阿细先基》按照“此时、此地、此人、此版本”的要求,采撷歌手潘齐仁、何玉芬智慧与心力之作,翻译整理基石文本《阿细先基》及拍摄整理录制相应的声像视频影像资料,于2021年7月14日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业内专家评审,评为优秀项目。捧读这版新书、欣赏这部新作,饱尝娓娓动听、余音袅袅的艺术享受。

  此部《阿细先基》田野调查功夫扎实细腻。项目领衔人于2016年就涉足彝族阿细文化,因拍摄《火的祭礼》电影而产生对阿细文化的浓浓情怀,按图索骥慕名探访采风过潘齐仁,也由此与彝族阿细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此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彝族(阿细)史诗的任务,念兹在兹的就是想到了龙多、念起潘齐仁。2020年5月,担负工程人员进住龙多村在体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飞歌的世外桃源般民习中开展田野调查,以演述人潘齐仁、何玉芬为重点采集对象,多机位同步拍摄、同步录音,边拍摄边拷贝和备份;同步进行翻译,边翻译边把汉字字幕直接加在原始素材里制作成文件。精心策划、集中人力精力科学安排周密调度,日以继夜,用百天的时间拍摄记录演述人所能唱的史诗内容和必要的人物访谈,完成翻译、字幕添加、文本整理、剪辑、反复求真校对、最终定稿和成片。此时龙多村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以及演述者的音容笑貌、诗情画意将定格永恒的精彩。这种雷厉风行分工合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而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质保量开展工作的态度、方法及效应,为抢救和挖掘更多的阿细民间优秀文化作出了一流的示范。

  此部《阿细先基》出品于龙多村,族人期盼。阿细部落在彝族中是风情独具、苦于生计、乐于生活的族群,千百年来不论历经战火催征还是洪荒迁徙,刀光剑影之后,洪水猛兽过后,稍有安顿就要聚众欢歌快乐一方。在此不叙远古历史,只说500年近代,明朝正德年间朝廷对地方政权阿细部落进行屠杀,阿细首领一个战死一个被俘后,部族人被迫逃进阿欲部山脉大山深处安生,从此一直群居在今天弥勒西山百来个村子中生子育孙繁衍生息,流淌着一样的血性,传说着一样的英雄故事,吟唱着一样的歌谣,欢跳着一样的舞蹈,燃烧着一样的激情,守望着一样的天空和相连的山峦,共同积淀和涵养着浓郁民族风情,薪火燎原纵情欢歌的阿细跳月、赓续传承古韵悠扬的神话创世史诗阿细先基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放眼当下,全民性传承的阿细跳月还是魅力四射的红火,但民族民间文化人传承的阿细先基则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这是因为,阿细跳月主要是肢体舞蹈艺术,节奏明快、动作较简单,容易引发旋律一响脚跟就痒的快意而舞之爱之;而阿细先基是爱听受众多、能即兴三言两语者多,但要培育出一个能风韵十足、逻辑思维严谨、形象思维奔放、情悠悠意悠悠娓娓叙述从古至今开天辟地、族人迁徙、谈情说爱等那些绕山绕水来源故事的民歌高手必须是师承而成,并且要花十来年几十年功夫悉心打磨,这是需要“我不知道的,就去问老人”“我把知道的,又来给你讲”的千锤百炼。随着火塘文化的渐渐消退,年轻后生耐下性来悉听指教的人越来越稀少,面临濒危。龙多村,远离闹世的古老山村,如潘齐仁二女儿毕丽英所提示,自该村被尊为先基始祖的邓木若底开山至今数百年代代相传歌声不绝,生生不息,时至今日依然完好保存着活化的阿细先基。路芳、高龙江所列此潘齐仁为传承人代表倒推就有九代传人,阿细跳月协会版《阿细先基》《后记》中则云:“据说,在罗(龙)多村,阿细先基已经传承了十二代。”此时的十二代是武自力采访潘正清时的记录,而潘正清是潘齐仁上代的代表人物。在此不考证究竟有几代,说的是从邓木若底到潘齐仁这相隔500年间,龙多村吟唱“阿细先基”一代传一代世代相习爱不释手。正因为此,《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之《阿细先基》选择在原生态淳厚的龙多村以潘齐仁、何玉芬为传人演述原汁原味史诗,代表的是阿细人当代保存先基的一流水平,族人公认。

  此部《阿细先基》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史诗特点。“阿细先基”是彝族阿细人引以为豪、光辉灿烂、底蕴深厚又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有它自然流畅的表现形式,内容由吟唱者的认知和灵感发挥,从宇宙世界到眼前所见所感跨越时空,都可入诗叙述或抒情。既然是文学,就有它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特点、押韵规律以及大章小节谋篇布局的起承转合。此部《阿细先基》定意定位“史诗”,位列高大上之榜,依循项目工程框架来铺陈其事,精美开场,完美收工,按照“引子、开天辟地、男女说合成一家、尾声”4个部分稳健推进,有起有伏,落落大方。第一部分,起于“引子”,打开心扉。“鼠年吉祥年,吉年四月间,四月又初八”,“远方的客人,远方的朋友,今天到这里,来到我家乡,山里阿细人,阿细先基呀,就要唱起来”如此起唱引入正题。第二部分,承于“开天辟地”,如数家珍一一讲述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草木河流、动物万类从无到有生成、人类怎么演变、传奇人物等神话世界的浪漫故事,对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自然现象和民风习俗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典故源流解说,这是这部“先基”精品中的精华。盘古开天地、后羿射阳、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创世史神话故事分别存于不同汉文经典文本中,而阿细先基从茫茫宇宙讲清什么神来剥开两片云彩变天变地、哪年哪月哪时造天造地造人、怎么安太阳月亮怎么发光发亮、电闪雷鸣下雨是怎么回事、怎样补天补地、人类怎么而生怎么而活怎么变异演化、怎么钻木取火、怎么整治7个太阳的肆虐、上古人远古人古代人怎么度过水深火热进化为史前人类文明等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论、漫长历史过程融合在一唱一和的对歌里作了逻辑严密、穿珠成串、信息海量、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的演义,讲述“晒不死”“烧不死”“淹不死”部落人类的苦难艰辛,听来读来有绕梁三日之感。第三部分,转于“男女说合成一家”,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人生在世,生命生存生活三位一体为本,世世代代演绎着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祖的生命轮回,相爱成家、生子育孙、尊老爱幼是一个人的担当。“男女说合成一家”集中诉说人情伦理、生产生活,畅谈为人处世的修为,是相亲相爱的恋歌,是男耕女织的劳动之歌,是道法自然、改造自然、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奋进壮歌,是合手创建幸福家园的励志之歌。第四部分,合于“尾声”圆满收场。“先基”一开场,谈天说地、世间万象、喜怒哀乐、打情骂俏等等都可吟之唱之,在某种场合是初遇男女考问对方学识修养、为人态度的斗歌,但怎样出题都有相应主题,一番斗智斗勇、见招拆招的博弈对唱,情绪宣泄后如同高天放风筝还是见好就收。此部《阿细先基》同样一番高谈阔论后收式,歌从龙多来,跨越千年万年数万年的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又把梦恭敬地落回给古歌传唱始祖邓木若底,表达虔诚的敬意与深切的缅怀,传递彝族同胞敬重祖先、追思祖先魂归故里之“让我们回去吧”呐喊心声的回肠荡气。

  此部《阿细先基》对阿猜、山翩的传奇神话故事进行专题演绎,凸显亮点。阿猜是阿细部落在明朝正德年间惨遭朝廷镇压屠杀后在大山深处民族复兴的首领,他和他的飞马的故事至今在族人中多少还有传说,在前几部《阿细先基》翻译本里也有所述及,此部《阿细先基》用1500来行的诗歌专节讲述阿猜的身世、所向披靡及遭人陷害的传奇故事,让受众更为详细了解知晓一代风云人物的悲壮人生。山翩的故事也是“先基”在常唱的爱情故事,因为今天的妇女绝大部分还系着红绿腰带,典故源于一对恩爱夫妻,男遭天灾后痴情女为爱殉情变成彩虹的悲情故事:“他们变彩虹,彩虹形成了,阿细扎腰带,象征不变心,永世不变心。”

  此部《阿细先基》有个性风格。几部定义创世史诗的《阿细先基》都有一条相同的思维基线脉络,宇宙苍穹自然世界怎么生出、人类社会怎么进化、人世间怎么应对天灾人祸繁衍生息、人间温情怎么形成等作主题对答解说。但演述者的行道功力、认知视野、领悟敏觉、艺术手法及现场情绪等不同,翻译者的定位意图、编辑思路、熟练度、知情状况、理解力、原始素材或详或简取舍等的不同,以及演述者和翻译者间配合互动的默契程度,不同版本间有着不同的个性表达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此部《阿细先基》有别于其他版本,是对阿细人天人合一宇宙观之万物有灵、有灵必有神、有神必敬的祭祀现象列出“十二月祭”来重点传唱;对种庄稼、织麻布、建房子等劳动场景、劳动细节的描写唱得意味深长,对经历过这些劳动的人而言是淋漓尽致的情景再现,激荡起情意绵绵的乡愁。

  民族的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部《阿细先基》是对阿细民歌去粗取精、取其创世史诗精华进行抢救保护的艺术再创珍品,再次对彝族阿细族群的文学、哲学、思想从深度进行挖掘梳理提炼,对于传承、弘扬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为爱好者提供自教自学教科书发挥教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