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县伉偭小镇 图片来自红河图库
●记者 李梓毓 曹松林
习习春风,遍拂红河。3月,走进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小组,一派生机盎然。过去的拉祜寨村集民族直过区、特少民族村、边境特困村于一体,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33户168人均为贫困户。如今,所有村民住进了水泥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因贫辍学,群众稳定脱贫。为了感党恩,该村群众自发在屋顶竖起了国旗,成为边境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只是我州脱贫攻坚战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是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例证。
累计减贫88.88万人、78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目标,彻底改变了广大群众的命运,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补齐了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历时8年,随着一个个难题的破解,宏伟的小康梦在红河大地变为现实。
合力攻坚 尽锐出战
“全州上下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不放松,排除万难、苦干实干,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2月21日,州委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号召全州上下向贫困全面宣战,从此吹响了我州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下转2版 上接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天天抓实、月月抓紧的劲头精准发力战贫困,全力以赴带动贫困群众奔小康,用实际行动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写在红河大地上。贫困面前,敢闯敢拼的红河人以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合力攻坚战贫困。据统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累计选派3158名驻村工作队员奋战在扶贫一线,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作为全州3000余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之一的基层公安干警李涛,被派驻到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小组开展扶贫工作。李涛与其他工作队员一起,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教村民刷牙、洗脸,劝说村民搬到统一建盖的新房居住。还引导村民种植草果、黑木耳、茶叶、板蓝根、中草药、水果等特色产业,使拉祜寨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1600元增加到2020年的8000元以上,从根本上实现了生活上脱贫、精神上脱困。
精准扶贫 斩断穷根
“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曾是蒙自市西北勒乡的真实写照,这里土壤石漠化严重,乡域内没有一处水源,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94%。多年来,针对实际,各级各部门带头引领示范,在西北勒乡劈石开路、引水修窖、培植产业。如今,该乡群众彻底告别了行路难、吃水难的日子,走出了一条“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脱贫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州政府强化组织领导,牢牢抓住“精准”二字,带领全州上下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绘制出坚持决战决胜最精准的“四个聚焦”攻坚攻略: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同时,压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最严格的攻坚责任,为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西北勒乡“石头缝里刨穷根”、石屏县脱贫摘帽“八大战法”、泸西县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全覆盖、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元阳县“一金三保”等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与运用。2021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1.25万元。
兜住底线 补齐短板
“能在家门口工作,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从金平县铜厂乡勐谢村委会松林坡村民小组搬到伉偭特色小镇的陈小英说,自己在家门口的服装加工厂上班,丈夫在附近建设工地上班,孩子的上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位于金平县金水河镇北3公里处的建筑群,是金平县全力打造的伉偭特色小镇,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林立其中,街道干净整洁,超市、饭店、药店人来人往。该小镇按照省、州关于兴边富民建设边境小康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口岸集镇建设等要求打造,集中安置金平县域内地质灾害户、CD级危房户、散居户。
一间安全房,一个幸福家。农村危房改造直达民生,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最直接体现。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战役中,我州共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8569户,投入资金共计290575.78万元,有效解决了近6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达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总体要求,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总体目标。
兴产业 增就业 促发展
“2019年我种了24亩梯田红米稻,每亩稻田放养了30只鸭、10公斤鱼苗,现在收入比过去高多了。”在元阳县牛角寨镇平安寨,尝到“稻鱼鸭”综合种养甜头的村民马有明高兴地说,通过“稻鱼鸭”综合种养,梯田亩收入达13000元,比传统单一耕种杂交稻增收10多倍,梯田成了“万元田”。
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我州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作用,引领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我州着力打造北部国家级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区、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个板块”,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培育1942个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带动贫困群众19.7万户86.3万人,实现了扶贫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对具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全覆盖。同时,转移就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66万人,就业率达68.18%,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岗就业。“饭碗”多起来,腰包鼓起来,脱贫群众发展能力更强了。
8年砥砺奋进、风雨同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州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