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松林 陈永来
全面消除区域性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红河各族儿女千百年来的夙愿。
我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全员作战、合力攻坚,交出了高质量脱贫攻坚的红河答卷。全州7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79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牢记嘱托
誓夺脱贫攻坚全胜
石屏县创造“八大战法”,金平县推行“车轮战法”,蒙自市实行“队员吹哨、干部报到”工作制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州干部担当作为,创造了一个个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篇篇脱贫攻坚的华丽篇章。
脱贫攻坚总攻号角吹响后,我州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把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决扛起“五级书记抓扶贫”政治责任,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攻坚,挂联深度贫困县常态化一线督战作战,县市党委做实“一线指挥部”,乡镇建强“一线作战部”,不断深化党建脱贫“双推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有力夯实,“明白人”“带头人”组织力、号召力更加凸显,“州县落实、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在脱贫攻坚战中落细落实落到位。
下转2版 上接1版
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州委向深度贫困地区派出5个驻县督导组按月开展分析研判,选派18名干部到4个深度贫困县助力攻坚;出台129个文件及配套政策,形成“1+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聚焦“户户清”,发动党员干部沉底作战,累计培训各级扶贫干部11.22万人次,选派58名处级干部担任乡镇工作队长,10366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组建798支小分队、战斗队,以村为单位实现“网格化”包保全覆盖,建立137个实训基地,培养9770名“明白人”“带头人”,带动5.4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精准发力
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
每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的2000元提高到8000元左右;2021年10月2日,“阿者科计划”实施的第五次分红,分红金额共计16.8万元,全村65户村民户均分红2580元。哈尼梯田遗产区有效践行“两山”理论,把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村建设、户增收有机结合,达到生态效益与减贫效益的统一,壮美哈尼梯田“生金”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核心在精准。我州坚持增加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一手抓精准施策到户到人,一手抓深度贫困集中攻坚。
锚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通过实施精准有力的措施及综合保障政策,促进增收,防止返贫。我州始终坚持将发展产业、实现就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计,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0356元增加到2021年的15039元;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全州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33座,覆盖贫困村212个,收益1544万元,设置公益岗位1665个;全州贫困户劳动力共50.7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7.49万人;全州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62万人,333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4759人。
将民生保障综合施策作为补短板、促动能的有效抓手,全面解决“三保障”问题,贫困地区和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全州7.5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挪穷窝”“置新业”,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智志双扶
凝聚合力激发内生动力
“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坚韧不拔、善作善成”的石屏精神,以及“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哈尼梯田精神,激励全州上下砥砺前行,勠力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州始终注重把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脱贫攻坚以来,6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和上海市等对口区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省级27家定点帮扶单位派出140名工作队员协同作战;全州536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1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46个,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2万人。
脱贫攻坚,不仅让全州各族群众摆脱了贫困,也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我州始终注重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与群众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石屏县在全省率先推行“革除陋习促脱贫”,蒙自市发起人畜混居“清零行动”……各地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文明新风示范村”创建,持续激发农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持续讲好脱贫攻坚的“红河故事”,更加注重全面深入总结和宣传好党的光辉政策在红河大地上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为助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红河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发生根本改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边疆、民族、山区、美丽”正成为新时代红河的亮丽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