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克昌
主旋律电影是比较难拍的,比如《农民院士》,作品所要正面表现的人物朱有勇院士,其人其事,已经受到广泛宣传和广泛认知,几乎没有新事件和秘密可言,大部分剧情已经透露,电影靠什么吸引人?但我们看到的电影《农民院士》,做出了不一样的广度。
主旋律电影是比较难拍的,比如《农民院士》,无非就是脱贫攻坚战役的又一个成功案例,无非是众人皆知的产业脱贫或者“扶贫先扶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靠什么去打动观众呢?但我们看到的电影《农民院士》,拍出了不一样的深度。
主旋律电影是比较难拍的,比如《农民院士》,我们要正面表现朱有勇如何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无非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稍有不慎,就会拍成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但我们看到的电影《农民院士》,表现出了不一样的高度。
先说电影《农民院士》呈现出来的广度。电影作品创作者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在电影中,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品都表现出了广泛的开阔度。一是脱贫攻坚战所关涉的人物面的广泛。它不光改变了农村主体劳动力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妇女(母亲)儿童(未来希望)的认知。从年龄上来说,它不光让年轻人作出了改变,也让受保守传统观念影响最深的老年人,得到了思想的解放。二是从脱贫攻坚的政策面上来说,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影片紧紧抓住“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策略,集中力量,有效发展“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优势项目,从而全面解决了因贫困而丢失自信,因贫困而妻离子散,因贫困而离家出走,因贫困而辍学的种种问题,使得整个贫困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是艺术表现的层面。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拉祜族歌舞呈现,民族神话传说的内容,民间谚语、俗语所蕴含的思想文明,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剧情,展现了拉祜族文化风情,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作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四是脱贫攻坚力量来源的广泛度。影片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农民院士朱有勇的诸多事迹,突出了农民院士的杰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全方位呈现了脱贫攻坚社会力量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有科研团队、学生、社会同仁、企业家等,是整个社会的带动和驱动使然。
影片有了视野上的广度,就能挖掘出内涵上的深度。一是透过贫困村村民表面上虚假的满足和快乐,揭穿了其维护贫困者最后尊严的本质。电影中,原本的蒿枝坝村民,表面上喝喝酒、唱唱歌,到吃饭点就吃吃饭,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朱有勇的一支录音笔,却让他们彻底暴露出内心真相:他们只是用这表面上的快乐,去掩盖因贫困的羞愧,去维护他们最后的自尊。二是透过老族长为代表的一群人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准揭示了贫困的深刻原因,那就是固守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不思改变。老族长年轻的时候也尝试过改变,不料因此痛失儿子、儿媳,从此他的思想变得坚硬保守,更加笃信拉祜族先民传下来的古训,这种层层包裹起来的保守思想,越发顽固不化。三是农耕民族往往更缺乏探索和冒险精神。他们固守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季节轮回和因袭祖辈耕作的重复中,他们习惯了长期处于得过且过的舒适中,不思变更。就好像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一个舒适的坐姿、睡姿中一样,他很自在受用,不想改变。四是影片中创设了一个小姑娘的角色,她在影片中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角度,智者的角度,总之是艺术化的角度。这一角色和这种角度的设置,使得影片意味深长,指向无限,耐人寻味。使作品经得起多向度的审视,从而有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另外,影片取名《农民院士》,也是饱含深意的。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朱有勇朴实、谦逊的性格特征,他是一个像农民一样的院士;另一方面,农学院士的最高价值,就在于献技于民,他是有人民情怀的院士。
在这样的广阔视野和深层挖掘的基础上,影片陡然间矗立起了一种高度。一是影片通过成功塑造农民院士朱有勇的艺术形象,使我们深切领悟到了脱贫攻坚战役取得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最深刻的是改变了人的整体面貌。它消除了绝对贫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更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思想观念甚至道德评价标准。老族人最终能够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时代。脱贫攻坚,攻下了最顽固的思想堡垒,让最保守的人在思想上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无疑是一次改革,是一场革命,更是一种解放。二是透过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伟大时代的伟大力量。其一,朱有勇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战斗者、奉献者和牺牲者中的优秀代表。脱贫攻坚是人民大众集体迸发出来的伟大力量。其二,也只有在这样伟大的时代,大国担当的雄厚实力面前,我们才干成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三是影片以艺术表现的方式记录了这个伟大时代中的重大转变,歌颂了伟大的时代。在影片结尾,朱有勇深有感慨地说,他也要感谢人民,感谢这个时代,让他做成了一位科技工作者最想做成的事情,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看到科研成果在很多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少文章都高兴”。四是本影片的成功创作,为主旋律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要立足中国大地,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