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师带徒”打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红河日报 2022年01月15日 周轩

  ●通讯员  周轩

  产业工人队伍是经济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工作中,红河州各级工会深入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通过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实现“师带徒”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在红河州各行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

  建立“师带徒”工作室

  实现人才定向培养

  红河州总工会鼓励建立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形成“师带徒工作室”,通过推行劳模工匠“师带徒”、技术骨干“一带一”“一带二”等多种帮带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产改工作中,工作室的成立成了产业工人中“师带徒”“传帮带”最具辐射引领作用的方式,有效激发和带动全体职工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石屏,有这么一个人,她积极响应产改工作,发挥“传帮带”和劳模示范带头作用,她就是省部级劳模、帅虹豆制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主任——杨琼。杨琼在2017年荣获“红河州劳动模范”荣誉后,并未停下推动豆制品创新发展的脚步,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结对形式开展“师带徒”活动,从黄豆去皮磨碎、扫磨到点浆、出豆腐等步骤,手把手带出一批技术骨干。她在培养壮大技术骨干队伍的同时,扎根车间,带领团队在技术上攻克难关,为推动石屏豆腐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实行“师带徒”分享制

  完善“传帮带”机制

  红河州13县市总工会和基层工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指导和发动企业开展内部师徒结对,挑选政治素质过硬及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娴熟操作技能的省部级劳模和优秀职工担任师父。同时选择专业对口的员工,双向适配,自行结队形成“导师与徒弟”组合。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不定期开展讲座,为其他职工传道、授业、解惑。新员工可以将遇到的疑难点向工作室成员进行探讨,工作室成员通过一对一指导,帮助其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

  工作室还带头举办学习型班组活动,不定期开展班组长大讲堂、每周一课等特色活动,劳模创新团队通过走上讲台,为班组传授好的经验以及工作室新的研发技术运用。

  设置“师带徒”优秀奖

  打造“名师”和“高徒”

  全州各级工会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师带徒”奖励机制,奖励在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中结合“师带徒”取得良好成绩的“名师”和“高徒”。

  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共发出“师带徒”奖励资金4万元,奖励人数达117人。弥勒市总工会则对创建达标的创新工作室一次性给予2万元创建经费补助,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工作室师父每人每年3000元的补助,按徒弟人数每人每年再补助200元,并且经市总工会审核通过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中的优秀成员,可纳入劳模评选人才储备库和“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优先推荐对象。其他各级工会针对“名师”和“高徒”,也有不同的奖励机制。

  自“师带徒”活动开展以来,师徒结对在红河州农业、制造业、手工业、旅游业、食品加工等领域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结出了累累硕果。“师带徒”这种传统培养和教育模式,带动和促进了红河州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