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美红
通讯员 赵永刚
在蒙自工业园区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的石漠化丘陵上,坐落着一座座与蓝天混为一色的工厂,这里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花红草碧,听不到轰隆隆的机器声,也看不到浓烟灰尘,绿色生态环保在这里得到了具体体现。
“我们用于工厂绿化美化的资金每年都是几十万元。”齐星杭萧钢构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俊春说。在齐星钢构二期的厂区内,记者发现,尽管这里才刚投产不久,但是空地上、绿化带里已经绿草茵茵、繁花似锦。
“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在动工过程中,有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就要马上种上树木。”该市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李羿说,在绿色发展中,除了植被恢复、厂区绿化美化外,更重要的是坚持无污染,在上项目之初就充分考虑污染问题,在园区规划之初就将绿色发展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督促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推进蒙自市建筑垃圾智能化处置等项目建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作为蒙自市砂石料主采区的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市政建设所需约70%的砂石料来源于此。全区原设置观音洞、灵鑫、同泰、左柏、自亮5个采石场。由于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2017年,随着省政府非煤矿山转型升级的政策落地而淘汰关闭。由于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是蒙自市砂石料主产地,矿山关闭后出现了砂石料供应严重不足、价格上涨等情况,给市政建设砂石料供应带来严重影响。为满足市政建设、城市发展需要,该市结合新型建筑材料业的发展,调整矿山布局,以蒙自市观音洞石灰岩矿为整合主体,将蒙自市观音洞石灰岩矿、灵鑫石灰岩矿、同泰石灰岩矿3个采石场整合重组,引进观音洞石灰岩矿非煤矿山转型升级整合重组项目(以下简称“绿色矿山项目”)。下转2版 上接1版 该项目总投资估算2.13亿元,借鉴沿海城市的经验,引进先进生产工艺设备,以干湿生产方式为主,全密封负压降尘,实现生产全自动化控制,建成生产厂区全硬化,生产车间全封闭,生态环保景观化、自动化生产科技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花园式大型绿色非煤矿山企业。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400万吨砂石料,实现产值2.25亿元,年综合税收约6000万元。既解决了建筑材料需求问题,辐射周边县市和地区,又极大地杜绝了传统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污染。
在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这里虽然是采石场,由于生产车间是负压封闭的,声音很少传出来,站在厂区,甚至可以听见旁边树林里鸟的叫声。
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发展是必须坚持走的路,尤其是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滇南之心,蒙自深知自己在滇南中心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坚守绿色发展的思路。在整个蒙自工业园区的规划发展中,该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这一基本定位,无论是引进新项目,还是提升传统项目,都坚守生态文明建设底线,规范现有企业的环评手续,并对新入园项目严格落实入园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整个园区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切实加强园区管理,超前考虑,提前谋划,统筹安排,认真研究扎实做好园区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定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园区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力度,全面做好园区道路和园区内洒水降尘工作,督促企业落实排污降尘措施,加快推进园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绿色、坚持低碳,我们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作为该市的重点矿冶企业,蒙自矿冶公司也将绿色发展写进了公司各个项目建设的章程里。该公司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的节能减排项目,为生态环境赋能——投资1300万元实施清洁能源天然气替代煤制气,实现了安全、环保、节能绿色低碳减排。煤气站无烟块煤年消耗量3480.54吨,折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776.225吨。天然气年消耗量达792万立方米,折成碳排放量为5681.81吨,可减排3094.415吨二氧化碳;依托矿山三选厂3000吨/每天的选矿工艺装备能力,对原有150万吨白牛厂尾矿库的尾矿进行回选利用,每天处理尾矿2500吨,可实现年产锡精矿3000吨、铅精矿3000吨、锌精矿3000吨、硫铁矿15000吨,预计销售收入8000万元,就业人员220人。尾矿资源化利用,化污染物为宝藏,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规划了矿山尾矿废石充填项目,矿山尾矿废石充填采空区,既可提高矿石回采率,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又保证了矿山岩体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矿山的安全性,保护了生态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紧紧抓住绿色发展新机遇,坚定走工业发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持续变成金山银山。蒙自工业,正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